?
?
對話向紅?。骸叭宸捞欠ā?/p>
中國網張寧銳 付文一報道
隨著我國社會發(fā)展,經濟水平不斷前進,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伴隨而來的,是各種富貴病的普及。這其中,糖尿病表現的尤為突出。目前,我國有糖尿病患者1億1400萬,位居世界首位。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成為了擺在普通百姓面前的重要課題。本期《e.健康》請來中央文明辦、國家衛(wèi)計委首席健康專家,協和醫(yī)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紅丁教授,為您講述如何預防、治療糖尿病。
三五防糖法???
《e.健康》:請向主任給大家介紹一下您的“三五防糖法”。
向紅?。?/strong>飲食對糖尿病的發(fā)生和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到今年已經從醫(yī)48年了,從事糖尿病的研究就38年,我給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提出一套理論,就是“三五防糖法”。第一個五是預防糖尿病的五個要點,多懂,少吃,勤動,放松,必要的時候服藥。第二點就是治療糖尿病的五駕馬車,教育心理治療,飲食治療,運動治療,藥物治療和病情監(jiān)測。第三個五是檢測糖尿病的五項達標,我舉出五項最重要的指標,希望糖尿病人一定要做的達標,體重達標,血糖達標、血壓達標、血脂達標、血液流變也就是說血黏達標。
飲食治療叫是五駕馬車的駕源之馬,這批馬特別的重要,沒有它就沒有人拉這個車了,其他都是拉套子,飲食最重要,叫駕源之馬。
向紅丁教授的專業(yè)糖尿病食譜?
《e.健康》:您剛才也說了,飲食是最重要的,那么糖尿病患者怎么控制飲食呢?
向紅丁:第一,控制總熱量,而不是主食控制。不要認為糧食里邊含糖量高,就少吃糧食,在治療的過程中,要以主食為主,副食為輔,零食一把。
主食為主,糧食,每天4兩到8兩,按生的算,熟的吃,肉食是1兩到3兩,零食不超過一把,這種零食指花生瓜子,就是含油量比較大的。
有人可能問了,根據什么來算?第一,性別。男人可以吃多一些,肉可以吃多一些,可以往8兩糧食、3兩肉這邊靠。第二,年齡。年齡大的不能多吃,年輕的可以多吃。第三是胖瘦,胖人不能多吃,瘦人可以多吃一些。第四是愛不愛運動,愛運動的人可以多吃一些,因為它消化得掉。最后一個就是血糖高還是低,血糖高的人肯定不能多吃,血糖低的人可以多吃一些。
第二,少量多餐。少量是讓你這頓飯以后血糖不是太高,多餐兩餐之間加了一餐你在餐前就不容易低血糖,我們要求一天不少于三餐,一餐不多于2兩,比如說你的定量是6兩,你要是一天吃兩頓,每頓吃3兩,就不如3頓每頓2兩,不如4頓每頓一兩半。
第三,高纖維飲食。蔬菜、糧食這些大家都比較容易接受,含熱量也不是特別地高,含糖也不高,還有很多纖維能夠降糖、降壓、降脂通大便。關緊是水果,糖尿病人吃水果有這么幾個要求,第一,血糖好的時候再吃,血糖要差,先忍兩天,把血糖控制好了再吃,空腹到7以下,飯后到10以下,這些就控制得比較好。第二不要放在飯后吃,應該放在兩餐之間,加餐的時候吃,或者是下頓飯前,餓的時候吃。第三別吃太甜太多,不要專門選擇那種甘蔗、香蕉、甜荔枝甚至是大量的棗和紅果,含糖量比較高。我們要求每天拳頭大的水果吃一個,蘋果、梨、橘子、桃,西瓜不超過1斤,這都是比較合適的吃水果的辦法。
第四,清淡飲食,不要吃太多油炸、油煎的,不是說不讓你吃羊肉串,一個月吃一次兩次的,別天天吃,多吃一些拌的、涮的、蒸的。吃肉吃那種像魚肉、雞這種脂肪不飽和程度比較高的,有一種說是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,吃兩條腿的,不如吃沒有腿的,吃沒有腿的,不如吃一條腿的。
最后一個是不動煙酒,煙是絕對絕對絕對不能抽的。
酒能不喝最好不喝,要喝,38度以上的白酒一天一兩,一個禮拜七兩,不要放在一天喝。38度以下的低度白酒,一天一兩半,一個禮拜一斤不要一天喝,啤酒如果沒有尿酸高、通風,一天不超過一瓶。干紅干白可以喝200毫升4兩,所以你應酬的時候可以用干紅干白,不要說我應酬必須得喝大量的白酒,那是不對的,當然也要注意是干紅干白。干是什么意思?脫糖!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喝。
陳立夫和胰島素的故事???????
《e.健康》:現在流行一種說法,一旦發(fā)現有糖尿病,就要盡早地介入胰島素治療,這種看法對不對?
向紅?。?/strong>大概20多年前,有一個外國專家問我,說你們中國二型糖尿病人,有多少人在打胰島素,這是二型,一型必須打,二型的就可以打可以不打,我說中國大概有10%的二型糖尿病人再打胰島素,但是在我們協和醫(yī)院可能就打得比較高,大概30%左右,他就沉靜了一會兒,他說我認為一個國家二型糖尿病人打胰島素的比例越高,說明這個國家糖尿病治療的水平越高。我后來想想,也是也道理的,首先對胰島素有認識,第二有胰島素的供應,第三,胰島素使用的經驗比較多,才能造成胰島素使用比較多。
那么一般什么樣的人比較合適早期打胰島素呢,就是血糖相對比較高的人,或者是剛開始就有一些急性并發(fā)癥的,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女性懷孕期間,中國是要求打胰島素的,我們選擇有特殊情況的人需要打胰島素。多數人可以用口服藥。
但是據觀察,一個二型糖尿病人,10年是一個坎,很多人10年再不打胰島素,就不行了,所以,糖尿病人,活得比較長的人,多半最后是要打胰島素的。我們不要有這種胰島素抵抗,該打胰島素的時候不打胰島素,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人都需要打胰島素,只有合適不合適,沒有一個絕對正確或者是錯誤的問題。像中國有一個著名的人士叫做陳立夫,他就是58歲得糖尿病,帶病45年,打了30年胰島素,活到103歲,他也是中國人,他能做到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到????
并發(fā)癥并不可怕,要做到帶病生存,與病共舞?
《e.健康》:請向主任介紹一下糖尿病并發(fā)癥的問題。
向紅?。?/strong>糖尿病的并發(fā)癥,包括急性并發(fā)癥和慢性并發(fā)癥兩種。急性并發(fā)癥,來勢洶洶,弄不好你就死了,但是如果能活呢,基本上不留什么痕跡就過去了,慢性糖尿病是來勢比較緩慢,早期發(fā)現不了,但等你發(fā)現以后可能就不能完全逆轉了,造成一些比較嚴重的后果?,F在中國胰島素的醫(yī)療比較充分,所以造成急性并發(fā)癥死亡的人越來越少,這樣病人就活得越來越長,活得長了以后,就容易出現各種慢性并發(fā)癥。
慢性并發(fā)癥主要是包括大血管、微血管和神經。大血管病變主要指腦子,主要是堵塞,腦血栓、腦梗塞,心臟主要表現為冠心病,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造成糖尿病人最主要的第一位置的死亡原因,糖尿病要不因為心臟病而死亡,那他就活得很長。還有就是糖尿病足,這是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三個主要發(fā)生的地方。
微血管病變其實全身都有,主要是指眼睛和腎臟,眼睛最大的威脅最后是雙目失明,腎臟最大的威脅是造成尿毒癥。那么都是殘廢,甚至危急生命。
神經并發(fā)癥,是最常見,發(fā)生率最高的一種病變,包括感覺神經,運動神經,也包括自主神經。感覺神經就是感覺,比如說手腳麻疼,特點是手指頭、腳指頭先麻,然后慢慢往上走,疼也是像刺痛,一下一下這樣的疼,很痛苦,但是一般不致命,運動神經,昨天有一個我的同學,是搞血液科的,糖尿病已經7年了,他告訴他一只眼睛睜不開了,明天要主持大會,一只眼睛開著一只眼睛不開,這就是典型的糖尿病的運動神經病變,看著很嚇人,還有垂足、抬不起來,看著很厲害,但是這種運動病變,一般來講,好好治療以后,都能恢復的,但是當時挺嚇人。自主神經就更多了,像出汗異常,一般是,大汗淋漓,也有不出汗的,還有偏身出汗,我見過一個就是左邊出汗右邊不出汗的,還有心臟病變,主要是快而固定的心率,心跳老是特別快,但是一運動以后心跳沒法再增快了,不適應了,血壓是表現為高血壓中的體位性低血壓,平常血壓老是高的,真站起來,開始需要高血壓來供給腦子血壓的時候,血壓又變成低的了,所以容易摔倒,還有大便異常,多半是便秘,也有腹瀉的,還有腹瀉便秘交替的,還有排尿系統異常,經常是尿不干凈,叫尿失禁,還有男性性功能遞減,主要是表現為陽痿,這都是神經病變、自主神經病變的表現。
實際上這些慢性病變和什么有關,第一,和病程有關,所以我們要挽救糖尿病,就可以使病程縮短,并發(fā)癥輕移。第二是控制好壞,我們通過五駕馬車,達成五項達標,來控制糖尿病的并發(fā)癥,你只要做到這個,就會使你的并發(fā)癥會晚一些,實際上,糖尿病人,可以有糖尿病,甚至都可以有一些并發(fā)癥,但是你雖然有糖尿病,有并發(fā)癥,你活的正常人的壽命,沒有殘廢,你這輩子就打了一個勝仗,我們要做到相對健康,絕對快樂,帶病生存與病共舞,活到正常人的壽命,甚至是超過正常人的壽命。
希望我們的觀眾能夠更少的人得糖尿病,非得不可的話,越晚越好,得了糖尿病以后,好好地治療,有點并發(fā)癥都沒有關系,但是要活到正常人的壽命,而且不能殘廢,這樣我們就能夠平平安安、愉愉快快地渡過這一輩子,這就是我們的愿望。
嘉賓簡介:
向紅丁,教授,博士生導師,中央文明辦、國家衛(wèi)計委首席健康專家,協和醫(yī)院糖尿病中心主任,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委員會主任,糖尿病防控專項基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。
《e.健康》簡介:
?"十三五"期間,健康中國成國家戰(zhàn)略。為落實國家衛(wèi)生計生委“健康中國行”要求,北京市選拔了一批優(yōu)秀中青年健康科普專家,推動全市健康知識普及。
為滿足廣大網友對健康科普知識的強烈需求,服務“健康中國”的戰(zhàn)略要求,中國網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,經2年多探索,于2016年6月起,正式啟動《e?健康》系列微視頻節(jié)目。
該節(jié)目選題集中在百姓關心的慢性疾病防治、健康生活方式、健康營養(yǎng)膳食等話題,每期專訪一位知名健康科普專家,錄制30-40分鐘,成品動漫視頻3分鐘,輔以深度圖文報道。節(jié)目以動漫、微視頻、圖解等新媒體形式,在中國網等全國性知名網站網站和手機端、微信等新媒體上傳播,以期把話語權還給真正的健康專家,用生動、時尚地傳播嚴謹、科學的健康科普知識。